南岳衡山還願記

早前在佛祖燈下面前許願,如今已經實現,按規矩便是一定要去還願的。於是拉上初來咋到的咖啡——這只破貓一起,登上了前往南嶽衡山的長途汽車。一路顛簸了兩個多小時,終於在太陽當空的正午趕到了南嶽衡山山腳——南嶽大廟的所在地。在廟外的一家店買了還願所需的香燭包裹,頂著烈日當空的溫度,兩人走向哪張紅漆大門。
先來介紹一下南嶽大廟的佈局和歷史吧!南嶽大廟位於南嶽山下的南嶽古鎮北街盡頭,坐北朝南,前有壽澗水,後有赤帝廟,廟址呈長方形,建于唐開元十三年,後經歷了六次大火,經過擴建和修繕,才奠定了現存規模。大殿是清德宗光緒八年(1882)按照北京故宮的樣式重修的,共占地98900平方米,殿高7.2丈,是我國五嶽中規模最大,總體佈局最完整的古宮殿式的廟宇。它由四群院落和九個建築體組成,保持了唐宋以來的藝術精華。第一進是正門,也叫欞星門,由花崗石砌成,門前有一對石獅子,姿態雄偉,門內翠柏挺立,綠草如茵。如果到過南嶽大廟的人,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,那就是:走進南嶽大廟之後,左邊的樓閣供奉的全是佛教諸佛,而右邊的樓閣供奉的全是道教諸始祖。
在大廟的第四進的城門式的三大洞門中,正中的叫正川門,門內有玲瓏別致的禦碑亭,亭內有清聖祖康熙四十七年(1708)為重修南嶽廟而立的一個巨大的龜馱石碑,碑文是清朝康熙皇帝親筆題寫。最引人矚目的是正殿,殿前是一塊大坪,正殿聳立在17級的石階上,正中的石階嵌有漢白玉游龍浮雕,正殿高7.2丈,為重簷歇山頂建築,內外共有72根大石柱,象徵南嶽72峰。殿頂覆蓋著橙黃色的琉璃瓦。並飾有寶劍、大小蟠龍和八仙中的人物,飛簷四角,垂有銅鈴,簷下窗櫺、壁板,都雕刻著各種人物故事或花木鳥獸,後牆上繪有大幅雲龍、丹鳳。大殿臺階四周,有麻石欄杆圍繞,柱頭上雕刻有獅子、麒麟、大象和駿馬,欄杆中嵌有漢白玉雙面浮雕144塊。殿中原來設有嶽神座位,歷代統治者對岳神都加賜封號。如唐初封為“司天霍王”,開元間又封為“南嶽真君”,宋代加封為“司天昭聖帝”等等。如今保存的“南嶽聖帝”是後來複製的;第八進為寢宮;最後是北門,東為注生宮,西為轄神祠。
我和咖啡破貓此次還願之旅正值中秋佳節,還願、祈福人數眾多。步入大廟便能感覺到一陣旺盛的香火煙燭味彌漫,入廟之均人人手持高香、大燭,口中念念有詞,表情虔誠。而我既然是來還願的,自然也在其中之列。手持高香環拜一周後,將手中的香燭放入香爐中,便繼續和咖啡在廟中漫步。
山上的夜晚很寧靜,很舒服……凌晨三點還不到我便把貓從床上拉了起來。站在投宿的農家的陽臺上,可以看到遠遠天空中的一輪明月,光亮得分外舒服。因為我們投宿在半山亭的農家,此處到山頂的觀日臺,徒步大概需要一個半小時到兩個小時,當然,也可以選擇坐索道上山頂。但我和貓都沒有這樣打算,既然是來爬山的,那就不能藉助任何交通工具上山咯。
背上背包,穿上厚外套,兩人手拉著手,頂著月光向山上進發。一路崎嶇的山路上不時的可以見到很多年輕的學生、情侶,以及一些手中提著香燭的祈福人。山路由平坦漸漸陡峭起來,不時有觀光車上下行駛著。有的路段甚至是180度的轉彎,坡度也達到了60度以上。基本后半程,我是被这只破猫给生拖硬拉上去的……我滴个天呀!一个字:“累!”




分享到